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

鏡頭下的嘮叨

正所謂一張刀兩面利,傳媒令人又愛又恨早已成為老調。以前曾接受過傳媒訪問,結果原意慘被歪曲,還害得自己一身蟻。最近流浪兒童成為全國熱話,媒體自然又找上門來,兩三間報館、五六間電視台,前前後後來了十多次,中心的孩子們也由興奮變得麻木、反感。

NGOs與媒體的關係向來微妙,我們既需要她,亦很怕她。在國內,媒體長期被官方壟斷和宰制,再加上部分人欠缺自律和操守,因此非但難有作為,時而更會弄巧成拙,殃及池魚,這從中心最近多次受訪可見一二。

最令人氣憤的一次,是某電視台答應會為孩子們做面部處理(打格仔),但到頭來他們還是在電視中亮相了。事後同事立即致電抗議,電視台人員亦答應跟進,並承諾同樣事情不會在重播時再發生,可是承諾輕於鴻毛,結果如何,可想而之。我們故然生氣,但問題是上了鏡的小孩,他們上學要面對老師和同學(只有校長和班主任知道他們的身分),萬一家人看到的話,後果更是不堪設想。早前寶寶的賤父、曉燕和長久的叔叔到來就是例子。

傳媒可以救人,也可以害人;作過不少好事,也傷過不少無辜。他們能將小事炒大,又能把好事變壞。媒體不可盡信早已老生常談,然而廣大的群眾壓力、集體愚昧,以及泛道德力量卻更為可怕,這是我們在批評媒體的同時卻鮮有反省的。就在這場關於流浪兒童的熱話中(還有打拐和反童乞),我的確看到不少善心人士的關愛和支持,近日只是接待他們,包括親自到訪和來電問候的,都用上不少時間。坦白說間中雖有點煩,但我們都感到欣慰和感激。然而又一些「好心人」,他們「捐」來好些破得不能再穿、過期和爛得不能再吃的東西時,那種感覺又是另一番滋味了。

上星期,我被迫接受了一次上鏡訪問,原因是該媒體知道我是香港來的長期義工,我除了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外,還想著他幫我「打格仔」!最後我當然沒有說出口,反正我只是個流浪中年,又不是流浪兒童,沒有甚麼不能見光,但我怕的還是那些群眾心理和反應。在國內,一件好事在過分暴光和太多人「關注」下,往往會好事演變成壞事,正所謂倒水時連盤裡的嬰孩也倒掉就是這個意思。國家在近代所受過的教訓不少,尤以老共搞文革為甚,想滅貧想公平想大同,結果卻把所有人都餓死掉。

未見其利,先見其弊。我不知政府和社會大眾如何打這場拯救流浪兒童和反拐反童乞之戰,說來很矛盾,我們需要媒體和政府的協助,我們需要群眾的支援和關注,我們更需要社會有良知和愛心,微小如我也真感到無奈。記得上星期某家媒體來訪,代祿第一時間走上前掉了句「請不要怕我」便走開,撇除我是工作人員的身分,我真想知道媒體和市民大眾到底想「知道」的是甚麼,「知道」後又會「做」點甚麼。除了滿足求知慾或好奇心,又或者集體表現道德憤慨和正義言詞之外,甚麼才是對這些小朋友,甚至他們的家長才是「好事」?

一輪嘮叨胡扯過後,到底我想說些甚麼?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,正如我不知道媒體繼續到來是好是壞一樣。然而本於工作,本於禮貌,我還是會盡本份去接待和講解。有時天真點想,人人做好本份至少也對社會是件好事,但願世事能這般單純便好。現在最記得的,是日前那位美女記者的千叮萬囑,一但曉燕和長久的叔叔再來時要馬上通知她,語氣和口吻本來都無問題,甚至我知道她是真心和善意的,但經過兩三星期被鏡頭不停「關注」後,這些都變得意義無甚,甚至有點令人反感(她的美貌除外)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