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人,或多或少都有個中心,無論是家,是國,是所愛的人,還是自己,人總是圍著自己的中心打轉、生活。沒有中心,人難以存活,那怕中心是大的還是小的。
於我而言,我不知自己的中心算是大還是小。我是個自我中心的人,過去一年在昆明這個「中心」,學習放下自我,感受和親近這兒的人和事,過程中沒有太多的不適應,也不太想家和香港,頂多想念媽媽的菜和老家的美食。
別離「中心」,回到香港,意外地非常不慣,甚至有點不舒服。每天在地鐵車廂內被十幾部iphone包圍著,看見十幾隻手指在屏幕上晃動,我覺陌生。媒體不停發放香港人的世代論爭、政治左中右立場的炒作,甚至撐o靚模、反o靚模和o靚模vs o靚模的鬧劇等,我覺無助。朋友間聚舊的話題,從結婚買樓轉到生小孩和選學校,我覺抽離。眼見香港人活得安舒,自我感覺良好,卻不停指罵內地人的種種不是,我覺反感……
簡單而言,在國內有太多看不過眼的事情,然而生活久了,當然還是不能接受,但至少可以理解,可是香港有些事情,我既不能接受,又不能理解。我不是要批判些甚麼,我相信每事都有其緣由,每人總有其難處,只是經過這一年後,我發現我的中心有了轉變,而這轉變同時塑造和影響了我對人事的看法。
回家後呆了幾天還沒有適應過來,然而回家總是美好的,因為我可以用母語來表達自己,可以包圍在朋友和美食當中,更重要的是可以喝到媽媽的湯水,陪陪家人過中秋。試問世上除了母親外,有誰會半夜等你下機,還一早預備好湯水放在餐桌等你回家;有誰會發現你有點咳嗽,在你未開口之前,就買了一枝川貝批杷露放在你書桌上,沒說一句話就等你自己拿來服用。回家後總是忙東忙西,晚晚夜歸,陪家人的時間少得慚愧,可是媽媽也沒說一句抱怨的話,只有老是叫我多休息點,注意身體,還有在送行時叮囑我到步後打電話回家。可惜最後我還是遲了一步,落機後沒多久就收到李太的來電。
友人曾說:「人過了三十歲就算步入中年」,那麼我可算是個流浪中年嗎?是照顧流浪兒童的中年,還是繼續在外地流浪的中年?經過這一年,我的中心擴闊了,非但生命中多了個流浪兒童「中心」,還有生活中心的轉移,人事經歷的開拓,就連對食物的口味也有了新體會。來年轉到新的地方去,自會有新的中心,新的生活,新的服侍對象。經過一年流浪中年之旅,面對來年的新挑戰少了往年的緊張,但熱情和期待還是和一年前一樣,絲毫沒有退減。但是如果你問我,一年後回家會如何?會安定下來還是繼續流浪?這些問題,相信要等一年後才有答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