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了許久的翻譯終於大功告成(預計年頭就會出版,我的第三本譯作),加上近來幾篇網誌寫的都是不太愉快的事情,是時候換換口味,來點輕鬆的生活點滴。
日前收到老媽來電,談起香港又因禽流感而屠宰雞隻,今年冬至大家都無活雞可吃。還好我家一向不買活雞,影響不大,只是苦了雞販和雞癡(包括人、神、祖先!),還有那萬多隻白白被宰的活雞。
不過,自從在內地生活後,我早已對在港吃雞不太感興趣,不論是活的還是冰鮮的,因為這兒可以吃到更好味的土雞(走地雞,雖然在城市早已幾近絕跡,但由於我常常出差到農村,所以吃的機會還是不缺),還有鮮味濃郁的土雞蛋,之前我就帶回五十只給香港的家人!可能你會有點難以至信,甚至以為我發傻,但未吃過土雞蛋的人是不會知道它有多美味的!(順帶一提,原來雞蛋不算「液體」,是可以手提帶上飛機的,恐怖分子不妨考慮一下,海關部門也應研究一下)。
老一輩的人常說「冬大過年」,連續兩年冬至沒有和家人「做冬」,雖不至於感到歉疚,但總覺得有點不太像樣。倒是家人難得的支持,情況又的確有點不同。日前友人問我這邊會否「做冬」,我說會,但我則要一個人度過,吃的也和平日無異。可是,日前當地朋友邀請我去吃「殺豬飯」,滿懷好奇的我自然一口應約,結果意外地吃得豐盛,雖沒有甚麼鮑參翅肚、山珍海味,但一點也不比在港「做冬」輸蝕!
(村子裡的社區會堂。大排筵席,不知殺了多少口豬)
甚麼是殺豬飯呢?簡單來說是農村過年過節的豐筵或喜慶時請客。這邊大大小小的村子裡,未必每戶人家能養得起牛羊驢馬,但一般都會養雞養豬,因為相對成本低(吃包谷【即玉米】或人類吃剩的飯菜)效益高(肉可食、糞可用),所以大時大節都會宰雞宰豬,一慰肚腹!
用「全豬宴」來形容,或者較易令香港人理解。殺豬飯就是把當日宰了的豬隻的不同部位煮成多道不同菜式,涼伴豬頭肉、醬爆豬耳朵、豬雜湯、煮豬血、炆火腩、燒元蹄、炒肉沫、炸豬皮……總之就是豬豬豬和豬!至於要宰多少口豬,就要視乎主人家的經濟能力和筵席的目的,假如只是一家幾口的年夜飯,那肯定吃不完一整口豬,所以剩下的肉都會做成腌肉、醺肉、蠟肉、香腸等等。
(豐富的菜殽,還會不停為你翻熱和加菜)
談了這麼久,我只是想說今年做冬吃得挺不錯!除了豬外,當晚還有土雞和土羊,另外更少不了的當然是酒。在雲南,大大小小的飯局筵席總離不開白酒(當然不是葡萄白酒,而是五十度左右的茅台、高樑、包谷、米酒等等),萬幸的是,老媽生我這副皮囊,除了耐挨耐打外,還耐酒精。來了年多,吃過不少囍酒、節慶、應酬飯局,至今猶幸從未一醉,反倒是不少當地人比我更早倒下。不過,還是有兩種人我不會和他們拼的,一種是瘋子(不是真瘋,而是三天兩醉的那種瘋子),另一種是軍人。
這兩年做冬都比以往難忘,去年在舊中心和小孩在一起,又教他們做湯丸應節,猶記得小豬做不成還差點哭了!今年則和朋友到村子裡吃殺豬飯,肯定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多豬肉的一餐,尤其是肥豬肉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