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逃不掉的炸彈

寫了幾回都是一些較沉重的事情,今次談點愉快的吧!在香港,我每年都要出席婚宴十次八次,既麻木又破財,但萬料不到來到這邊還是逃不掉被「炸」……

到步不足一星期便收到一位同事的囍帖,當日還是第一次和她見面。後來又知道,原來中心未來還有三個同事結婚,另外又有兩個同事的孩子快要出世,可謂囍事重重!一心想感受下內地的婚禮是怎麼樣式,月前預先和同事調了班(原本當日要當夜班),當日懷著好奇的心態出席了第一次囍宴。好事接二連三,上週五又再出席了另一個同事的婚宴。

在香港,我們先會收到新人的喜帖,一般內藏紅包和餅卡,如有宗教信仰的話,除赴晚宴外還要出席日間的婚禮,足足要動上一整個週末。然而在這邊便簡單得多,一般只有晚宴的兩三小時,席間沒有簽約盟誓和切餅等儀式,也沒有甚麼「睇片」、「天才表演」或神秘催淚活動,一氣呵成,吃完便走。這邊的新人同樣會在月前派發請帖,但附帶的不是紅包或餅卡,而是「囍糖」。囍糖是用紅色盒子盛放著,內有糖果、花生、瓜子之類的小吃。「做人情」方面,香港的「最低消費」是港幣五百元,如果在酒店舉行或者較要好的朋友則隨意添加數百,而這邊則是人民幣一百元,較要好的則也自行添加。聽同事們說,近年昆明也流行在酒店擺囍酒,人情卻未有因此而提高。

在香港,新人一般會站在宴會廳的台上和親友合照,開席前會有蛋糕、酒水和牌局招待來賓。在這邊,新人則是在大堂門外恭迎親友,並送上糖果、花生、瓜子和「囍煙」(即香煙,同事們強調囍煙不能不抽,是給大家的面子和祝賀,不抽也得帶兩根回家),相同的東西還會放在餐桌上供大家餐前享用,當然還少不了啤酒(不凍的,老實說我在香港是從不喝不冰的啤酒,但這邊冰凍啤酒很是難求)、汽水(也是不凍的)、紅酒(糖水般的,一點也不好喝)和白酒(不是白葡萄酒,而是茅台米酒一類的白酒)。

這邊婚宴真正不同的是在時間和用餐之上。時間方面,這邊開席比香港早得多,大約六時便可以起筷,不用等全場人到齊和新人上台,八時左右客人便陸續散去,留下來的不是和親朋好友聚舊,便是一些煙鬼酒鬼,和等著去「鬧新房」的嘩鬼。用餐方面,香港的頭盤永遠都是乳豬,這邊則是一大盤涼伴米線;香港是吃完一道菜並收碟後再來下一道,這邊則是短時間內把十多道菜一一送上,管你吃完不吃完,全都放在餐桌上。動筷後,司儀和新人會步到台上開始講話,構成台下一面吃,台上一面講的場面。在香港,主持婚禮的都是新人的友好,他們不一定很會說話,但肯定是和新人認識較深的,這邊的則是由場地提供的司儀,都是生鬼和會說話的大漢,但台詞應該是千遍一律、一詞走天崖的。兩者各有好壞,香港的比較溫馨和有感情,這邊的則較會控制場面氣氛,且不會太多口水。

婚宴期間的活動兩地都大同小異,也有敬酒環節和戲弄新人的場面,但最令我驚訝的是新人會在台上向親友來賓行三鞠躬禮。我笑著和同事們解釋,在香港行三鞠躬禮只會在喪禮發生,但這邊卻不一樣,囍事喪事也會行三鞠躬禮,真大吉利是!我心想,如果日後娶一個本地姑娘,婚宴時向媽媽和親友行三鞠躬禮的話,不知各人會有何反應呢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