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

家訪

春節臨近,全國各地都有許多大學生回鄉過年(學生在春運期間可提前買票),有的只需坐火車數小時到一晚便到步,有的則連坐數天也不為奇,中心就資助過一位家在黑龍江的雲南大學生,每次回家都要用上三五天才行。我們除了救助流浪兒童外,還資助好些本地大、中、小學生,除經濟支援外還有其他方面的關懷,如定期舉辦活動、培訓、輔導等,其中一項在長假期必做的便是家訪。上星期我出差五天,探訪了七個在大理附近的農村受助家庭。



(其中一個同學的家,村子叫梯子坡。由於家訪不同旅遊,所以沒多拍照片)

據我理解,家訪並不是為審查受助人的申報,而是讓我們更了解受助人及其家庭,盡可能給予更多支持與關心。至於家訪是否必要、有無效用,老實說,見仁見智,要看你怎樣做、做多少、做多深入。只就大學生而言,中心每年能家訪的大約只佔受助個案的十分之一,且只限於省內的家庭,省外的確實無力無暇兼顧。負責助學工作的是兩位教育部的同事,本來家訪是她們的任務,但因為其中一位同事有孕(中心現有兩個同事有喜),不便遠行,所以早前我自動請纓代替她去,因為我想更多參與中心的不同事工,而且在公在私,大學生工作曾是我的強項,到訪農村也是我一直想做的工作。由於每次家訪都要出差多日,大部分時間屈在車廂內,走的又是崎嶇山路,所以對部分同事們來說都不是件好差事,但對我這個喜歡四圍跑的新人而言反倒是件樂事。今次家訪的全都在農村,路程雖然有點辛苦,但除了能沿途看到優美的風景外,還意外地有很多體驗和收獲,最驚喜自然是一頓又一頓美味的農家菜。每次到訪任何一家,他們都當我們是大恩人般熱情款待,土產、水果、煙酒、小吃放滿一桌,更為我們殺雞做飯擠牛奶,還有自家製的臘肉火腿酒水,甚至極力留我們在家過夜。



(香港有馬鞍山,在巍山也有,是次家訪的其中一個山區小村)

中心雖規定家訪時不能吃飯或受禮,可是一來盛情難卻,二來到訪農村不吃不喝,人家會以為我們不給面子、瞧不起他們,所以最後還是餐餐豐富(當然不是甚麼大魚大肉、山珍海錯),吃的都是原生態食物,無農藥和化肥的疏菜(從未吃過這麼新鮮味美的野山藥和大蒜),不餵飼料的土雞土豬(那些風乾醃製成年的火腿,很想和家人過年吃),既鮮甜又可口,比起在城市吃到的好太多了。




(在農家發呆和曬太陽的我)

此行去了彌渡、巍山、永平、洱源等地,尾聲還順道去了同事小蔣的老家保山。小蔣複姓蔣李,自小在農村長大,家裡種田和賣茶,經濟條件在農村來說算很不錯,文革期間家人更因為是地主而被批過。蔣李宅簡直是我理想中的家園,兩層古色古香的樓房(去年才修建好),室外有個花院,院內有井、有雞、有花草樹木,院外就是她家的田,種了些油菜花、蠶豆、韭菜等。然而因為村子離市中心很近,所以它既有農村的明媚和寧靜,又有現代的便利和設備,電視電腦音響網線無一從缺,我邊借用她家的電腦,邊用親手打來的井水泡茶,享受得很。



(蔣李宅,小蔣新婚不久,早前回鄉設宴,紅色囍聯還帖在門框上)



(井水清甜而帶泥土味,不太適合泡茶,小蔣早已警告過我,她家基本是用自來水泡的)


家訪期間,小蔣和我都不停著人家莫客氣、別做飯,但去到她家時,她還也不是一樣熱情地招待嘛,還送了我兩個茶餅和一盒蠶豆(保山特產,又稱綠豆,腸胃好的人吃完會不停放屁)。說此行一家比一家吃得好真不假,我在小蔣家吃了好幾樣從未見過的保山菜,包括炒豆鼓(香口得很,伴飯一流)、一種叫「凍」的東西(把瘦肉連骨打碎殽湯後冷凍成糕狀),還有最驚喜的生脊里肉(豬肉刺身,可伴涼菜香料吃或湛醬油芥末吃),味道一點不遜日本刺身,只是念及吃生豬肉太危險,且怕之後趕路會拉肚子,所以只能淺嘗,不敢多吃,但小蔣老爸就是天天吃、餐餐吃!


(小蔣家曬的豆鼓)





(其中一款生脊里肉,好好味!)

除食以外,此行最難忘的是家訪動畫系的女生小蘇,她長得清秀,穿得入時,比起其他農村學生有點不一樣。小蘇一個人在家接待我們,坐下不久我們便開始談起她的學習和家庭問題,然後就是淚水、鼻水……小蘇家重男輕女,小時候由親戚帶大,初中便獨自離鄉讀書,憑著努力和聰穎考取優異成績,可是她和家人關係不好,父親又得了重病,姐姐更在她高考時自殺,令她考試失手,面對家人的怪責。這一切都觸動了我和小蔣,我倆用心聆聽,還各自分享了些往事來安慰和鼓勵她(原來我們三人都有類似的經歷),是此行面談最長時間的一家。可惜在傾談過程中,小蘇爺爺和爸爸分別先後回家,一次又一次重提她高考失手的事,令小蘇和我們都無法再談下去,唯有相約她回昆明後再見面。


比起另外六位學生,小蘇家的經濟條件算是好一點,可是其他同學有家人的愛顧和支持,一家樂也融融。常言有錢不等如快樂,這當然不假,但像小蘇般既不富足,又不快樂,令我和小蔣都有點放心不下。春運期間,國人都紛紛回家,高高興興地和家人團聚,但小蘇在初三便要獨自回昆明打工,又未能回校住宿,所以我們安排她到中心和小蔣家暫住數天,希望到時能給她一點關懷和支持,這才是家訪的目的,也是此行最大的成果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