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

造麵記

我從小不缺下廚機會,然而來到大理後基本上也會每天掌鑊,所以慢慢想多學煮點不同口味的菜式。初次拜會成姐時,我們約好改天跟她學造麵條。在成姐一催再催下,這約會終在早前兌現。結果不但學會造麵條,更一如所料被再三勸吃,弄得肚子脹了整天……





(風和日麗的一天,造麵的砧板)


成姐是北方人,出嫁從夫,移居大理。可是多年來還是不太會做大理菜,家中日常吃的主要還是北方麵條和餃子。成姐三番四次強調自己手笨腳笨,不會做飯,過年時有機會試過她的手藝,雖然算不上是大師級,但也不至於她說的那麼糟。不過她做麵條和餃子的工夫卻是一流。

我雖未至於是個麵痴,但也希望有天學會自己造麵,然而一直苦無機會,直到認識了成姐。北方麵條,造法簡單,先將少量的水加入麵粉當中(不放雞蛋),然後揉成麵團,待它發一下便拿一小團搓平,再切成條狀,煮熟後放入湯和配料便可。理論就是這麼簡單,但箇中的技巧和竅門還是多的。

我算是有點下廚經驗,兒時做小手工的能力也不錯,可是把麵團搓平的步驟就是做得不好。成姐說這是經驗問題,只要工多藝熟就能手到拿來。成姐造麵條日子有功,我弄一塊麵皮的時間就足夠她完成三幾塊,而且每塊厚度都比我所造的平均。幸好這位師父說我還算有板有眼,我親自品嘗過後也覺得不比師父做的差太遠。





(搓麵皮的步驟)



北方麵條軟綿綿和糊糊的,一直都不是我的所愛,我始終還是喜歡單牙和有嚼頭的麵條,比如餌絲、意大利麵、新疆或日本的拉麵。日後有機會的話,我還是想學造這些麵,但相信它們的技術含量會更高。在雲南除了常吃米線和餌絲外,我間中也會在外頭吃碗新疆拉麵。這兒的拉麵店很多都是現點現做的,眼見師父的揉麵過程就像表演魔術一樣,兩三下子就把麵團拉成具彈性又不會斷開的麵條,感覺像欣賞一場演出般,有時更想膽粗粗問人家收不收學徒。

跟成姐學造麵條,過程比意料中簡單,但在邊學邊做的過程中,我們有說有笑,彼此之間多了些話題。成姐說下次教我包北方餃子,而我則教她蒸和煲老火湯。起初我是一口答應的,可是在吃完親手製作的麵條後,我心裡不禁打消了這念頭。原因不是味道的問題,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口氣做了多人份量,害我和同行的利生要一人吃三大湯碗,之後一直撐著肚皮,連晚飯也再吃不下。如果再有機會和成姐一起下廚的話,相信至少要多帶三五人同往才行。





(製成品與我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