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和曉琴出外探望病友,在回中心的途中遇上一位中年女士,曉琴高興地上前和她打招呼,又挽著她的手和她邊說邊回中心,後來知道原來她就是傳聞中的蔣姐。
之前好幾次聽同事們提起過蔣姐的故事。蔣姐前半生的不幸,可說是從她結婚當日開始。蔣姐的丈夫生前是個吸毒的感染者,但蔣姐婚前毫不知情,知道的時候已發現自己被感染了。丈夫五年前病發過身,可是蔣姐的不幸並沒有結束,反而被婆婆視為不祥人,把她趕出家門。她拿起婆婆丟在門外的一籃衣服,自此就流落街頭,再也沒有踏進那個家門半步。
輾轉過後,蔣姐來到中心,日漸和同事們建立了友好關係。三年前,她向中心借了五百元,在街市租了個小攤賣菜,從此自力更生。賣菜的工作一點也不容易,尤其需要很多體力。蔣姐每朝零晨三點起床,五點到菜場搬菜,六點到街市擺檔,午飯後要再去菜場搬菜,然後又回街市擺檔,一直擺到黃昏。每天這樣奔波勞碌,別說是感染者,就算是無病無痛的人也可能受不了。但蔣姐就是這樣咬緊牙關,挨過了一天又一天,一年又一年。現在,蔣姐非但早已還清中心的貸款,銀行裡還有三萬多元的存款!
同事們告訴我,當年根本沒有考慮過蔣姐會否還錢,更沒有想過五百元可以改變人一生,而我見過蔣姐後則笑言要和同事們轉行賣菜,目標是大賺一畢!有了自己的生意後,蔣姐非但生活得到改善,還變得比以前積極和開朗。更值得高興的是,蔣姐最近找到一個不介意她有愛滋病和結過婚的男朋友。世事往往這麼奇妙,對比起蔣姐坎坷的前半生,她的下半生可算是苦盡甘來、修成正果吧。
一般人可能覺得蔣姐理應好好感激我們,可是對於我們來說,其實心裡更想反過來好好感激蔣姐。因為如果沒有蔣姐這類故事,我們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活下去時,都顯得有點空洞和無力;如果沒有蔣姐的奮鬥和爭氣,我們也無從說服自己繼續堅持下去,無力每日去面對各種無奈、失望,甚至生死離別。
當日,蔣姐和我們分享了和男友的感情進展,也問了我們一些意見,因為他們正考慮結婚,還希望生小孩。多麼戲劇性的處境倫理議題!事後我反覆思考了許久,但也沒有所謂的定論。另外又向同事查證過,原來現時只要定時服藥和根足醫生的指引,嬰兒從母體感染的機會基本上是很低的。當日我們給了蔣姐一些實際意見,又說明了箇中的利弊和風險,但最終沒有表示支持或反對,更沒有替她作任何決定。
對於每個個案的跟進和處理方法,我們都會事後一起商議,蔣姐的自然也不例外。我們認為當日的做法是恰當的,不是因為害怕表明立場,或沒有勇氣承擔後果,而是我們都認同在有選擇的情況底下,每個人要作任何事,最終都應由自己決定和負責。試想深一層,這比起對蔣姐說贊成或反對都需要更大的勇氣,因為不管有甚麼結果,說句不好聽的話,我們早已「洗濕了頭」,所以生不生、感染不感染,其實都未必是我們最終和唯一的關注,真正重要的是對病友的承擔和支持。
要肯定一種似有還無、非黑非白的信念,不管是宗教信仰、政治理念還是人生價值,背後所需要的是無比的勇氣和全然的委身。蔣姐、同事們,多謝你們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