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

聚散有時


大理是我在雲南最喜愛的地方,下關雖然單調,但生活非常便利,古城無論吃喝玩樂還是文化氣息,待久了感到越有味道(原先我都不喜歡這兩個地方),城郊以外更有數之不盡的小鄉鎮、好風光,單雙廊我就去過四次之多(有機會還是會再去的)。曾幾何時,我幻想過在這兒開間小店,落地生根,從此告別香港。可是人生總有定時,我決定提前離開這裡,告別關愛工作和好同事們。

選擇離開,並非早前與老外們鬧不快(雖然也不無關係),主要是想趁最後階段到別處再闖一闖。其實事出並不突然,頂多只能說是巧合。兩個月前我連續失眠好幾個晚上,起因睡前得知母校(中文大學)正在聘人,自問適合和勝任那工作,故此不禁在床思考應否應聘以及前路的種種問題,想多了結果就睡不著。畢竟旅程已過了快兩年,錢也用得七七八八,是時候為未來作點打算。我應按原定計劃在暑假後回港嗎?還是再逗留一年,試試別的義工服務?假如回港的話又應從事甚麼工作?抑或索性應聘母校的教席?……

想到最後,我生了一個新念頭:自己辦項目。有這想法,一為不想回港後浪費這兩年的經驗和人脈,二為這兩年來對大機構或老港老外(見〈老外〉、〈老港〉兩文)都越見失望,三為想到與其繼續做義工,倒不如回港賺錢支持有心的本地人辦個小項目。事成的話可謂一舉兩得,既可更有效幫助有需要的人,因為工作始終要由本地人做才有成效,又可讓有心人不用受老外老港的氣,生活亦無後顧之憂,因為我早已看不過那些所謂「慈善」機構給本地員工的工資(還有他們的心態),往往低得不能接受(最誇張的有大學畢業生月薪才千二,比做侍應還不如),如此「慈善」該稱「痴線」才對!有這念頭之後更令我無法入睡,不斷思考可開個甚麼項目?哪裡找合適人選?如何拼足夠資金?怎樣監管運作?……

既已選擇回港,我馬上作了兩個決定――申請母校的教席和在最後數月再去其他地方做義工。對於第一個決定,說來認真慚愧,三十二年來我雖從事過好幾份工作,但就是從未試過求職;個人履歷雖是常備,但寫求職信和面試甚麼的都全無經驗。幾十歲人首次求職,說來夠有丟臉,內心亦不無忐忑,昔日敢以「是工作找我,不是我找工作」為榮,現在才知道求職需要莫大勇氣(和運氣)。至於第二個決定,由於距離暑假還有數個月,我好想在回家前多了解幾個國內的項目,參考一下人家的事工模式。所以早前我便不停聯絡各方好友,希望安排多到幾個項目工作或探訪。這次的想法與過去有點不同,一來服務每個項目的時間會較短,大概一兩個月左右,務求盡量多參與和了解多幾個項目,二來主要目的是學習多於服務,期望透過參與得以掌握運作的方法,並廣結人脈希望有助日後開辦項目(不過話說回來,其實我已開了一個小小的項目,就是早前提過的十字繡製作【見〈十字繡〉一文】,現時已多找了幾位感染者一同參與)。

雖說「天下無不散之延席」,但無論在昆明還是在大理,告別總是令人不捨,亦總離不開散伙飯、散伙酒。我先後一一與阿俊、瘦虎、肥龍、小菁、顧姨、成姨告別,最後當然少不了我的好同事們。合作愉快或融洽相處都不足以形容我們這半年多的相處,我們每天一起買菜、下廚,假期互相拜訪、一同逛街;每遇困難,我們同舟共濟、合力承擔,病友離世,齊齊默言落淚、互相扶持。

不過,我知道我們不久又會再見面(六月要回大理一趟,資助大學生項目的畢業活動),所以也沒有太多傷感。工作方面,我自問對中心和病友已盡上最大努力,敢說無悔無憾。但情感方面,我還是覺得有所虧欠,有許多承諾並未兌現,例如未傳授大家怎樣煲老火湯(只在幾次週日煲給大家週一上班時喝)、未能一起完成給小朋友的lego,也可能無法一起陪江姐完成遊香格里拉的心願。這些承諾在旁人眼中可能份屬小事,但我好想對同事們說,這一切我都記賬在心,從未忘記。假如某天我們再次重逢,我好希望能為你們做點甚麼,以彌補這些沒有兌現的承諾。

聚散有時,感謝你們的酸菜魚、黃燜雞,還有乾菌和梅子。我愛你們,我愛大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