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幹活去!」一聲號令,各人拿起挫頭,戴上草帽,到田裡勞動去。
掘呀掘,掘呀掘!我告訴你,千萬別小看掘地這步驟,可是我說的不是它對耕種有多重要,而是它有多辛苦!一塊農地在休耕過後,土質會變得又乾又硬,所以在下一輪耕作以先必須重新把它翻鬆。掘地等工作在發達國家全由機器代勞,可是在農民人口過盛的祖國,人力還是最主要的耕作模式。
(每天都在烈日下拼命地掘呀掘,日前終於把兩片農田掘完了,之後會種西瓜和粟米)
掘地這回事,掘多幾次就漸入佳境,正如我現在也習慣了一樣。不過頭幾次真是挺要命的,既要用上要肩力、臂力、腿力、腰力(尤其我這麼高),又要抵受猛烈的陽光(尤其我這麼怕熱),總之每一下都是汗水,每一回都是腰酸背痛。終於體會到何謂「粒粒皆辛苦」的道理。頭一次掘到一半,我就發現雙手已長出水泡,手掌是,手指也是。完事數一數,不得了,共有十五個大大的水泡,之後幾日洗手、打字也會痛。怪不得《聖經》說:「流淚撒種必歡呼收割」,不過對於毫無下田經驗的我來說,想必多數是「流淚撒種又流淚收割」!
同工和學員事前都勸我不用參與,但我一來不是到這裡嘆世界,二來亦出於對耕作的好奇,好想親身學習和體會一番。不過更重要的是,我希望盡快贏得他們的認同和信任,相信一起勞動會對此有幫助。到步頭兩天,各人都對我很客氣,我知道這意味著我們還未真正建立關係。我感到他們都在觀察我,評估我(我當然也是),甚至迴避我。我知道我得盡力、盡快打破這個局面,所以不論多吃力也要和大伙兒一起勞動,還要做得主動、勤快。
(部分刺穿了的水泡......)
過去在昆明和大理兩個中心,我都有充分時間與同事和關顧對象慢慢磨合,所以事情來得簡單又輕鬆。可是今次非但時間相對有限,而且學員的年紀(二十至五十幾歲成年男子)和背景(紋身、毒癮、案底、病患等)令工作性質比已往更高難度,所以必需抓緊時間和加把勁兒。結果一如所願,初次勞動過後大家開始對我變得主動,之後再過兩三次,我們已能互相開玩笑,一起談往事,說未來。
初步成功之後,我又和他們打籃球、彈結他,就像當日在流浪兒童中心一樣,我們的關係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建立起來。除此之外,每天的勞動令我額外得到另一種體會(希望日子有功還可以減肚腩!)。昔日我在家中後院雖種過不少花花草草,甚至石榴楊桃木瓜樹,但都只屬於玩票性質而已。要說真真正正耕一塊田、自給自足的種瓜種菜,這還是頭一次。原來吃自己親手勞碌所得的收成,是有一種無形的踏實、快樂和滿足感。
現在,我們每天早上和中午都會一起勞動,除了「掘呀掘」之外,又要「翻呀翻」(翻土)、「拔呀拔」(拔草)、「澆呀澆」(澆水)、「撒呀撒」(撒種)、「割呀割」(收割)、「劈呀劈」(劈柴)和「搬呀搬」(搬運),當然還有「洗呀洗」、「抹呀抹」、「掃呀掃」、「拖呀拖」……更重要是勞動過後的「吃呀吃」、「睡呀睡」和「拉呀拉」!
(還有各種各樣活要幹,例如整理菜棚裡的瓜瓜菜菜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